中国研报网
聚焦
您的位置:首页 » 中国研报网 > 聚焦 >

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

赵琼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弘扬革命文化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,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,书记对“两个结合”作了进一步论述,突出强调了“第二个结合”的重大意义,并指出,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。作为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高地,高校要履行好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,就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,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,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,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特有的价值理念与处世智慧。

第一,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的重大意义。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,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当前,拜金主义、享乐主义、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,网络舆论乱象丛生,不断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、价值取向、情感意识、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。因此,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不断融入高等教育,使之焕发出时代活力,不断丰富拓展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,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、文化自信心,进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,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,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。

第二,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育人队伍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管理体系与教学体系。这就需要打造一支集思政课教师、专业课教师、班主任辅导员、管理干部等多元一体的文化育人队伍。教师队伍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,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树立“躬耕教坛、强国有我”的志向和抱负,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,主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,将其融入人才培养、教学管理、科研创新、学科建设、社会服务等各环节。同时,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教学体系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吸收到课程体系,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,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,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。

第三,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体系。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,要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功效。高校要从理想信念教育、文学艺术、科技创新、志愿服务等方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设计,积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高校“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宣传教育活动,组织“国学史园”知识竞答、“红色家园”视频展览、“水墨校园”绘画联播、“非遗学园”技艺比拼等传统文化活动。尤其是西安市内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城墙、博物馆、西安国家版本馆(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)等历史文化遗址、文化工程的文化育人功能,通过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、开发传统文化教育项目,引导学生切身体验、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厚重感。

第四,充分激发内生动力,引导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,好奇心强,喜欢接触新鲜事物,但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。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,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,将说教式、灌输式教学变为浸润式、体验式教学,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思维方式出发,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。大学生要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就要不断提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,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与赓续传承,真正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、传统美德、人文思想等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
(作者单位:陕西科技大学)


资讯播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