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研报网
聚焦
您的位置:首页 » 中国研报网 > 聚焦 >

灵草探医脉承古韵,乡音抚童心寄星河

湘西探三题:土家医药乡音童心解,九百问卷健康答

2025年7月上旬,调研团队深入湘西塔卧镇、友谊村等地,通过线上发放500余份、线下回收400余份问卷(合计900余份),结合实地访谈、场景观察,围绕“土家医药传承现状”“普通话推广实践”“留守儿童心理状态”三大主题展开深度调研。在晨雾漫过吊脚楼青瓦时,在药香混着露水的背篓边,在留守儿童折纸船的溪流旁,我们试图用数据与故事,解码这片土地的健康密码。

草木知春:土家医药的千年智慧与现代之问

塔卧镇的百草崖,晨雾还未散尽,土家草医彭伯的竹篓已缀满露珠。他蹲在崖边,指尖轻触一丛深绿叶片:“这是岩防风,治风湿一绝。”但当我们问及土家医药典中记载的“三十六味祛湿方”时,这位行医40年的老草医却沉默了——他的掌纹里藏着大山的药性,却难掩古方传承的隐忧。

调研数据显示,57%的受访居民对土家医药“有模糊认知但不了解具体应用”,仅12%的年轻人能说出3种以上本地草药名称。“现在年轻人都去看西医,学土家药的人越来越少。”彭伯的话,在药棚里听土家医药典诵读的暴雨午后更显沉重——七十多岁的草医彭阿公颤抖着背诵药方时,雨水顺着茅草屋顶滴落,打湿了泛黄的羊皮卷,也打湿了千年土家医药的传承之弦。

(图为民族医药组与当地土家族医上山采药)

声入人心:乡音与普通话的“双轨交响”

塔卧镇的集市是最鲜活的语言实验室。卖腊肉的王大叔用浓重乡音吆喝:“土家熏肉,香得掉眉毛!”隔壁摊位的大学生志愿者小陈却用普通话介绍:“这是非遗技艺制作的腊肉,低盐保鲜。”方言的醇厚与普通话的清晰在此交织,像极了沱江的支流,既奔涌着山乡的记忆,又汇向更广阔的远方。

问卷结果印证了这一观察:41%的居民日常使用普通话,其中64%为学生群体;而60岁以上老人中,仅18%能熟练使用普通话。“孙子上学教我用手机发语音,我学说‘吃饭了吗’,他说我发音像‘吃反了吗’。”友谊村的李奶奶笑着说。这种“代际语言切换”,既是时代浪潮的推动,也是文化根脉的韧性——乡音是刻在骨血里的乡愁,普通话是通向世界的桥梁。

(图为普通话推广组调研当地老人)

童心绘梦:沉默的星群与未寄出的信

暮色漫过友谊村的青瓦时,调研组在窗棂后捕捉到太多欲言又止的童年。三年级的阿朵在作业本边缘画满了小太阳,却在被问及“想和爸爸妈妈说什么”时低头搓衣角:“他们总说‘忙’,我不敢打扰。”四年级的浩浩把思念折成纸船放进溪流:“纸船会漂到爸爸妈妈打工的城市吗?”

数据背后是更具体的痛与暖:75%的受访家庭承认存在“亲子沟通隔阂”,但64%的儿童在问卷中写下“遇到困难会和小伙伴说”“相信老师会帮我”。这种矛盾,在阿朵的日记本里格外刺眼——“白天和同学玩很开心,回家妈妈只问作业写完没,我想说今天看到蝴蝶变成蛹,可她又在看手机。”孩子的世界很小,小到装得下溪流的星光;孩子的世界又很大,大到装得下所有未说出口的期待。

(图为儿童心理组上门调研当地儿童)

理性之翼:900份问卷里的健康中国注脚

当晨雾散尽,阳光为这些故事镀上理性的光芒:57%的土家医药认知模糊,对应着药棚里颤抖的古方;41%的普通话使用率,串联起市集上的乡音与标准话;75%的家庭争执与64%的儿童笑容,共同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健康生态图谱。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,而是向伯竹篓里的岩防风、王大叔摊前的腊肉香、阿朵作业本上的小太阳——是湘西大地最真实的心跳。

山河答卷:写给健康中国的深情告白

回望湘西的层峦叠嶂,我们忽然懂得:土家医药的传承,是要让千年智慧在现代语境中“活”起来;语言的流变,是在时代浪潮中守护文化的“根”与“路”;留守儿童的期盼,则需要全社会共同编织一张温暖的网。

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调研,而是一次与土地的对话、与传统的和解、与未来的约定。当健康中国的蓝图在广袤山河间铺展,我们记录的每一个故事、每一组数据,都是写给这个时代最深情的告白——在这里,传统与现代相拥,城市与乡村对话,个体的微光终将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星河。(文字/谭贺天、李姝丽 、王越   图片/刘佳慧、魏佳璇、苏金琼)


资讯播报